我國是人口大國,解決好吃飯問題始終是頭等大事。如何確保國家糧食安全?當前我國糧食儲備保障能力能不能滿足社會需求?
??日前,在全國糧食和物資儲備執法督查新聞通氣會上,國家糧食和物資儲備局有關負責人介紹,2019年全國政策性糧食庫存數量和質量大清查順利完成,大清查全面摸清了庫存家底,建立了分區域、分性質、分品種、分庫點、分貨位的全國政策性糧食庫存數量和質量數據庫,交出一本實實在在的“明白賬”。
糧食庫存可滿足1年以上需求
??國家糧食和物資儲備局有關負責人介紹,目前我國糧食庫存構成主要分三大類:政府儲備、政策性庫存、企業商品庫存。我國糧食庫存總量持續高位運行,庫存消費比遠遠高于聯合國糧農組織提出的安全警戒線水平,稻谷、小麥庫存都能夠滿足1年以上需求。
??“從儲備品種看,以口糧為主,小麥、稻谷等口糧占七成左右,有的省份根據當地特色和消費習慣建立了少量雜糧儲備,36個大中城市和市場易波動地區建立了一定數量的大米、面粉等成品糧儲備,可滿足當地15天左右市場供應。”該負責人說。
??我國糧食產量連續5年穩定在6.5億噸以上,連續3年每年新增高標準農田8000萬畝以上,每年新增高效節水灌溉面積2000多萬畝,建成糧食產后服務中心3000多個,改造和新建糧食質檢機構487個……一系列數據彰顯著保障國家糧食安全的定力和信心。
??近年來,各省各部門堅定不移地實施國家糧食安全戰略,大力推動藏糧于地、藏糧于技,抓好“糧頭食尾”和“農頭工尾”,糧食綜合生產能力逐步增強,儲備安全管理進一步強化,市場流通活力進一步激發,糧食產業經濟持續向好,確保谷物基本自給、口糧絕對安全,為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奠定了重要物質基礎。
“危倉老庫”升級,促進節糧減損
??平房倉橫向通風儲糧技術、便攜式儲糧生物危害檢測儀、糧情動態云圖分析軟件系統……在8月25日啟動的2020年全國糧食和物資儲備科技活動周上,一系列興糧興儲新技術亮相,展現出我國糧食儲備保障的科技力量。
??在江西南昌南良荊山糧庫4號倉房,倉內溫度涼爽適宜,測溫線、降溫機組、表層控溫機等設備進行著不間斷的監控和溫度、濕度調控。經過倉庫基礎設施升級改造,南良荊山糧庫已建成信息化智慧糧庫。
??南良荊山糧庫保管員桂城向記者介紹,淺層地能低溫儲糧技術可將糧食溫度全年維持在平均15℃以內的低溫狀態,降低糧食的呼吸強度,抑制害蟲和微生物生長,減少糧食損失和藥劑使用,延緩糧食品質陳化和劣變,達到安全、保鮮、生態儲糧的目標,實現綠色儲糧。
??據了解,2013年以來,中央財政累計補助100多億元用于“危倉老庫”糧庫維修改造和糧庫智能化升級改造,實現倉儲環節的節糧減損。從倉儲技術看,我國糧食倉儲能力明顯增強,總體達到世界較先進水平。
??國家發展改革委黨組成員,國家糧食和物資儲備局黨組書記、局長張務鋒表示,要進一步發揮科技創新的支撐引領作用,實現糧食“產購儲加銷”協同保障,全鏈條推動節糧減損,實現國家儲備管理優化協同高效,全面提高維護國家安全和應對突發事件的能力。
“大國糧倉”進入強監管時期
??近年來,各地創新糧庫監管方式,信息化支撐作用日益彰顯。
??江蘇、安徽、江西三省經過5年試點,搭建了信用信息監管平臺,制定了較為完善的信用監管制度,出臺守信聯合激勵和失信聯合懲戒相關辦法,在糧食部門探索建立糧食企業信用監管體系;山東、安徽等省建立了全省糧食流通管理云平臺,建成覆蓋省市縣三級地方儲備糧的遠程監管系統,實現智能化遠程監管。
??通過整合資源、打通數據、貫通應用“一整兩通”,國家糧食和物資儲備局管理平臺與25個省份實現數據對接。截至目前,各地已有4.5萬戶糧食經營者、1.3萬名檢查人員分別納入檢查對象和執法隊伍名錄庫,通過糧食行業“雙隨機”抽查應用系統開展檢查活動113次。
??此外,各地主動適應市場化收購比重大幅上升、市場主體趨于多元化的新形勢,強化糧食收購監管,嚴防發生區域性“賣糧難”和“打白條”等問題,收購工作總體平穩有序。地方糧食和儲備部門切實加強銷售出庫監管,妥善化解矛盾糾紛,嚴肅查處摻雜使假、拖延阻撓出庫等違法違規行為,依法治理各種形式的“出庫難”。
??據統計,近三年,各地糧食和物資儲備部門每年查辦的涉糧案件達5000多起,有力保障了糧食倉儲安全。
來源:《光明日報》